最後十四堂星期四的課(八)

民國100414日,星期四的第八堂課:宋元話本〈碾玉觀音〉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庭中那顆奇樹是國文課本裡的一個回憶,這幅夕陽西下的悵然畫面則是另一個,學生時不明白它的威力,現在讀來,驚嘆靠著二十八字,十一個畫面的堆疊,馬致遠創造出視覺、聽覺、意境兼具的元曲〈天淨沙〉秋思。

    依稀記得兒時﹝所以印象模糊@@﹞,晚上不睡覺偷聽電台講古,靠一張嘴,說三國群雄爭戰,萬馬奔馳,刀光劍影,十分精采。講古要像馬致遠的〈天淨沙〉,給聽眾視覺上的想像,聽覺上的享受,最好還有語畢留白的餘韻,給人一種意境。天橋底下說書在現代也許有點寒傖,但那種一個人一張嘴的表演型式,說山是山,說水是水,千軍萬馬的大場面或是柔情似水的小兒女,全部侃侃而談,實在令人神往。課堂上,我們也學古人說書,說說宋元話本裡的〈碾玉觀音〉:

    初如螢火,次若燈火。千條蠟燭焰難當,萬座糝盆敵不住;六丁神推倒寶天爐,八力士放起焚山火。驪山會上,料應褒姒逞嬌容;赤壁磯頭,想是周郎施妙策。五通神牽住火葫蘆;宋無忌趕番赤騾子。又不曾瀉燭澆油,直恁的煙飛火猛!

    一場火,促成崔寧與秀秀私下結為夫妻,遠走他鄉。在說書人的嘴裡,這場火可不普通,前前後後一百多字,譬喻用典,從寶天爐到焚山火,從驪山的褒姒到赤壁的周郎,為了說一場精采的火,把神話或歷史上的火請來助陣,在視覺上提供豐富想像,在聽覺上,4字、7字、8字、11字、8字、7字,兩兩一對的結構,給予節奏上的多變與流暢。

    崔寧與秀秀打個胸廝撞,迎面撞上,倒退兩步:

    原來郡王當日曾對崔寧許道:「待秀秀滿日,把來嫁與你。」這些眾人都攛掇道:「好對夫妻。」崔寧拜謝了,不則一番。崔寧是個單身,卻也癡心。秀秀見恁地個後生,卻也指望。
   
    這不是電影常見的回憶手法嗎?在說書人嘴裡的穿針引線之下,秀秀到了崔寧家,買了酒,三杯兩盞,忽然來首詩:

    三杯竹葉穿心過,兩朵桃花上臉來。

    道不得個「春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崔寧與秀秀,當夜做了夫妻。這話現代聽來靦腆,遙想宋元當時,也許不少聽眾被說書人逗得臉紅心跳也說不定!

    不比說書人一個人一張嘴的功力,同學們合力演出,現場彈吉他配樂,試圖與當時說書人妙語如珠、口若懸河的本事相庭抗禮一番。各位可以聽聽看這現代版本的宋元話本〈碾玉觀音〉。

    如何單靠語言引人入勝?我覺得除了要有一個好故事、好文本,能在視覺上提供想像,在聽覺上給予享受之外,語調也是一個關鍵。過去,地下電台會偷偷賣藥,說話的人聲嘶力竭,用語言吸引聽眾注意:

    (台語) 來來來!樓頂招樓咖!阿嬤招阿公!叔公招嬸婆!
    來啦!頭前坐!這邊啊有二個位!聽詳細仔細聽!
    今碼少年仔有三高:學歷高!薪水高!眼光高!
    阿咱老ㄟ馬有三高:血糖高!血濁高!血壓高!
    坐著想要睏,倒了睏不去!
    來!頭前坐!聽清楚!
    久病無孝子,有錢不會用,健康自己來! 
    今啊日,來這廟頭前,
    一罐兩千,不必!兩罐三千,不必!
    買兩罐送一罐,一罐乎你開一千!

    這段文字沒有內容,沒有視覺想像,聽覺上有一點簡單的節奏,除此之外,它剩下的就是一種高能量的語調,營造舊時當街賣藥,敲鑼打鼓,對著鄉親吶喊的熱鬧氣氛,就像同學們在崔寧與秀秀兩人的感情戲配上悠悠旋律,提供一種現代愛情氛圍的想像。
    不在廟前,少了胸口碎大石的噱頭,只剩聲音,說話的人得多費點力,自high一番,靠自己把心中那個廟口的氣氛熱絡起來。

〈碾玉觀音〉聲音演出:黃緣文、田仕廣、劉又菱、周芝卉、涂繼方

最後十四堂星期四的課(七)

民國10047日,星期四的第七堂課:宋詞
   
    說到宋詞,最直接聯想到的可能是蘇軾的「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同為〈念奴嬌〉還有辛棄疾的「野塘花落 又匆匆 過了清明時節」,李清照的「蕭條庭院 有斜風 細雨重門須閉」,姜夔的「鬧紅一舸 記來時 嘗與鴛鴦為侶」,魏了翁的夢中猶記 來時路 五馬踟躕攢立 」,文天祥的「水天空闊 恨東風 不借世間英物」,其他還有很多版本,在此不多詳述。〈念奴嬌〉是調名,詩人們拿現成的音樂填詞,賦予自己的意思,唱出自己的味道。宋詞是拿來唱的,在電影〈我家有一隻河東獅〉中,古天樂飾演的陳季常與好友蘇東坡在演詩會上,宛如一場現代的個人演唱會,便是唱宋詞的詼諧表現。

    宋詞由詩蛻變而來,保留平仄,句法用韻,又依調而作,涉及宮商譜,有聲律,自然不是我這種外行人可以班門弄斧。然而,宋詞打破四言五言七言的限制,內容豐富,提供我們在聲音表現上更多的可能性與想像空間,我選一首學妹唸的蘇軾〈定風波〉,有唸有唱還有配樂: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簑湮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為了表現蘇軾筆下,風雨之中的蕩然與豁達,哼著歌,慢慢走,比騎馬還輕快,學妹在「竹杖芒鞋輕勝馬」配上老歌〈春風吻上我的臉〉的旋律,一簑湮雨任平生又如何?哼著老歌繼續走,微冷的春風吹酒醒,斜照的夕陽來相迎,蕭瑟之感與老歌裡「讓春風吹到我身邊,輕輕的吻上我的臉」頗有落差,反而有意思,呈現一種悵然,呼應東坡居士在歷經「烏臺詩案」,入獄,幾死,後被貶至黃州「深自閉塞,扁舟革履,放浪山水之間,與漁樵雜處」,他的豁達背後有原因,詞中瀟灑地說回去吧,歸處也無風雨也無晴了,但,真的只有瀟灑嗎?

    對人生瀟灑是一種選擇,明明在乎的事,怎麼可能不在乎?豁達是伴隨著成長的痛楚慢慢成形的智慧,讓我們明白那句古諺:「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知足不只是常樂,也同時付出代價。

    幾年前,離開上一家公司,結束我目前唯一而希望今後也是唯一的八個月in house生涯,從此對in house避之唯恐不及,放棄不少工作機會,因為我直到現在還是無法理解,為什麼我的時間可以被整個買下來,就像架上的商品,刷一次條碼,付了錢,就屬於誰。面對工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只是更重視自己的時間與人生要屬於自己的那種感覺。不少人問我,難道我都不擔心生計嗎?當然擔心,我曾經度過每個月都要擔心湊不出房租,積欠十個月健保費完全不敢生病,身上只剩二十幾塊連吃飯都成問題的生活,但我更在乎自由,所以知足,對物質需求豁達,因為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下雨天沒雨具,何不哼哼歌,慢慢走,沒有車,一張悠遊卡也能輕鬆走遍台北,一簑湮雨任平生,我也不怕。真的只有瀟灑嗎?或許帶點悵然,帶點憂傷,帶點怨嘆,偶有忿忿不平,抑鬱寡歡的時刻,但還是想過符合自己對人生的基本要求,有人要穩定,有人要名利,我則愛自由,即便酒醒、微冷、日落、蕭瑟,終究還是沒有妥協,委屈求全,我覺得,不只是瀟灑的瀟灑,真瀟灑。


〈定風坡〉聲音演出:黃如琦

最後十四堂星期四的課(六)

民國100331日,星期四的第六堂課:不亦快哉!

    從詩經到唐詩,四言五言七言,一字千金,句句精煉,寓意深遠,忽來一段不亦快哉,不亦快哉!

    如上,我索性不按課程順序,跳過宋元明,來到明末清初,胡適口中「十七世紀的一個大怪傑」金聖嘆筆下的〈三十三則不亦快哉〉:

    夏日於朱紅盤中,自拔快刀,切綠沉西瓜。不亦快哉!
    作縣官,每日打鼓退堂時,不亦快哉!

    不亦快哉的大白話是一個「爽」字,前一則說夏天切西瓜,爽!後一則說下班打卡,爽!三十三則裡有一「看人風箏斷,不亦快哉!」與課堂上同學創作的「看小孩跑步跌倒,不亦快哉!」有異曲同工之妙,前後四百年,看來不只照耀古人今人的月亮沒變,「爽」也沒啥改變,現代作家林語堂倣金聖嘆,寫下他自己的〈來台後二十四快事〉:

    華氏表九十五度,赤膊赤腳,關起門來,學顧千里裸體讀經,不亦快哉!
    某明星打武俠,眉宇嘴角,自有一番英雄氣象,與眾不同,不亦快哉!

    不亦快哉是自己的事,如人飲水,有時旁人無法體會,像我不愛吃西瓜,不明白夏天切西瓜有什麼好爽的?有趣的是,金聖嘆是古人,林語堂是文人,文字精煉實屬正常,但我們這群現代學子,寫下自己的不亦快哉時,竟也力求簡潔:

    大口吃肉,小口喝酒,肚皮撐撐,不亦快哉!
    聽聞初戀女友以我名字為出生小孩命名,不亦快哉!

    固中奧妙,我覺得跟聲音表現有關,在「唸出來」的前提下,我們模仿的不只是「不亦快哉」的句法,還包括語調上的節奏與韻律,金聖嘆與林語堂用字精煉,然而,我們並非模仿精煉的文字,而是仿傚語言上的簡潔,例如「肚皮撐撐」不是文言文,而是同學創造出來的簡潔語法。這堂課,我們不只是創作出屬於自己的現代人生快事,也在金聖嘆與林語堂的文字之中,尋覓屬於自身語言的敏捷質地,當然也有同學不受影響,用自己的語調,創作慢板而優雅的人生快事:

    回憶過往生活,那些不愉快的經驗,確確實實都存在著,但疼痛的強度卻不見了,而美好的事物,吃過最好吃的牛排,喝過最好喝的咖啡,看過最美麗的風景,最感動的時刻,深深烙在心裡,不亦快哉!

    回顧前幾堂課,從詩經到唐詩,即便無法表達那一字的千金,我們在尋找現代連結的過程中,其實是尋覓一種聲音的表現,無論四言五言七言,無論停頓、延長或抑揚頓挫,無論打竹板或譜曲,都是在聽覺上尋找一種可以表達想表達之事物的語調或聲音呈現方式。
    文末,我要介紹一則金聖嘆頗令我讚嘆的逸聞,或許可以一窺這位寫出〈三十三則不亦快哉〉的大怪傑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怪人。
    金聖嘆因案入獄,獄中有家書:「字付大兒看:鹹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我無遺憾矣。金聖歎絕筆。」處斬的臨刑遺言:「豆腐乾與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據說他的頭落地時,耳裡滾出紙團寫著:「好快刀!」
    這讓我想到西方哲人蘇格拉底臨刑前也有一段逸聞:人們在準備毒藥時,蘇格拉底正在用笛子學習一首曲子。「這對你有什麼用?」有人問他。「至少,我可以在死去之前學會這首曲子。」
    這一中一西,怪傑與哲人,臨刑前還能我行我素做自己,真是不亦快哉!

    我挑選幾則同學們創作的現代人生快事,剪輯在一起供大家聆聽,同時附上課堂中,我們錄下的金聖嘆〈三十三則不亦快哉〉與林語堂〈來台後二十四快事〉,內容頗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參考。

〈自創集錦〉聲音演出:李少榆、簡莉穎、黃端妤、魏妏潔、林鹿祺、陸明君


〈三十三則不亦快哉〉聲音演出:馬汀尼老師、李少榆、簡莉穎、黃端妤、魏妏潔、林鹿祺、陸明君、百薇


〈來台後二十四快事〉聲音演出:李少榆、簡莉穎、黃端妤、魏妏潔、林鹿祺、陸明君、百薇

最後十四堂星期四的課(五)

民國100324日,星期四的第五堂課:唐詩

    課程來到了唐,一個多采的朝代,詩人與其詩作極富個性與特色,有人天才縱橫,有人層深思苦,有人氣勢壯闊,有人恬淡自得,擺脫「意悲而遠,驚心動魄」的古詩十九首,我們有更多素材可以選擇,用聲音表現自己有感覺的詩作。譬如我很喜歡的一首五言古詩,王維的〈送別〉:

    下馬飲君酒 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 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聞 白雲無盡時

    宛如編劇手法裡的「中場開出」,省去前面鋪陳,直接下馬飲酒,節奏奇快,最後一句是神來之筆,人走了,無聲無息,只見悠悠白雲沒有盡頭,拍成電影就是一個很有意境的空鏡,不虧出自人稱「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以田園詩見長的王維之手。個人喜歡的詩作還有很多,但我想還是收斂一點,畢竟這不是古詩賞析

    唐代有了七言,是4+3的格式,四言到五言,多一字,讓原本的鏗鏘有力走順了,五言到七言,聽覺的感受延長,可以更綿延,也可以更曲折,就讓我不管辭意,無關平仄,就聽覺上班門弄斧一番,大家耳熟能詳的李白〈早發白帝城〉頭兩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改成四言「朝辭白帝,千里江陵」,或改成五言「朝辭白帝城,千里一日還」,在聲音表現與聽覺上有很大的差異,嗯聽覺的感受是「看」不出來的,各位可以自己唸唸看orz…

    這次我還是選了兩首討喜的七言詩,令人賞心悅耳,一是王昌齡的〈出塞〉,由學弟譜了曲,唱出原詩作裡的壯闊氣勢: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另一首是劉禹錫的〈春詞〉,學妹搭配輕巧的節拍,將這首宮怨詩表現得很可愛:

 新妝宜面下朱樓 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 蜻蜓飛上玉搔頭

    這兩首詩都有其「重」之處,塞外之苦,深宮之怨,實非我們這些不可承受之輕的今人能體會甚而表現,我們或取其中意境,如〈出塞〉的壯闊感,或取人物情感,如〈春詞〉深宮的百無聊賴,用聲音表現出來,雖別有一番風味,但也有遺珠之憾,就像我很想比照前面幾篇網誌,來個今日實境對照古文,但左思右想,實在無可對照。

    去年因為工作的關係,去了一趟北京,閒暇時間太少,沒機會去八達嶺長城看看,連塞都沒出過,又豈知塞外之苦,更何況,就算我真的出塞了,還是無法感受古時的外患紛擾,萬里長征之感,倒是有去一趟紫禁城,走在圍牆高聳的巷道內,雖然沒有深鎖宮中,但也覺得若是一輩子住在這重重圍牆包圍的地方,我一定會崩潰。

    不知道離家一個月的思鄉愁緒有沒有一絲絲貼近萬里長征的心境,也不知道由於同行之中沒有朋友,人生地不熟,工作之餘,我幾乎把自己鎖在飯店,翻牆上網,在MSNFB找人聊天,有沒有一點點類似深宮哀怨之感觸?後來,我天天在飯店重覆播放youtube上的〈家太遠了〉,聽著:「我們沒有家,我們沒有家,孤兒是我們的名字,回家是夢裡的呼喚。」竟然潸然淚下,現在想來實在蠢極了!當時情緒滿滿,如今回顧我想萬里長征人不還一定很苦,深鎖春光一院愁想必很怨,我還是不要無病呻吟,好好享受我的現代生活吧。



〈出塞〉聲音演出:張耀仁/〈春詞〉聲音演出:高若珊